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是2024重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今年预期目标。
回顾2023,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发展新动能稳步壮大,改革开放红利稳步释放,可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展望2024,重庆如何全力以赴、奋力一跳?重庆两会期间,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就“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消费拉动”这些关键词各抒己见,为我们的城市支支招。
如何坚持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应对国际竞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条件下,高水平、高质量地实现人民所想、所愿、所求。立足重庆,全国人大代表樊芸把目光投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已有五年。
今年重庆人代会,樊芸受邀列席,谈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了解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问题和需求。列个清单,大家才能讨论如何高质量发展。不搞同质化的发展,可以避免投资浪费。各自不浪费,又能各有特色,能很好地融合,做到“三省一市一盘棋”,这才是高质量的发展。重庆已有很多企业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些企业当中,有的还是想最终回归重庆,为生活、为工作寻求更好的空间。还有很多公司想在资本市场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些企业,无论从直接融资的角度,还是从助力发展的角度,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她也在思考,重庆对土地指标、容积率有所控制,那么,能否与其他地区互换资源?“比如和安徽的大别山地区互换,为当地做些助农项目,推送一些资金技术支持给对方,让对方用容积率指标和我们互换。这在历史上是有依据的。”她认为,如果能更好、更有效地激活一些政策,就能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是帮助重庆发展。重庆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先行者,既要服务好、引领好长三角,自身也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她认为,接下来,重庆在城市更新方面还有大的文章可做,比如青浦的蟠龙天地就是很好的城市更新案例,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和投资,以及周边房价。她还谈到,希望能让中央部委更好地支持重庆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帮助重庆在长三角发挥引领作用。
重庆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提振经济,拉动消费,市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潘书鸿认为,信心很重要。“第一是政府要有信心,第二是市场要有信心,第三是老百姓要有信心。提振信心,需要政府做很多事情。政府需要从店小二服务的角色,来体现它的功能和要素。把发展的信心提升起来,把民众的市场化信心提升起来,大家看得到希望,就愿意去消费。”
也是在重庆两会期间,1月22日,由市政协委员、重庆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沈开艳研究员主编的《2024重庆经济发展报告》发布,今年的主旋律是“五大新城”发展。沈开艳委员认为,促进城市结构优化重塑,提升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这本“蓝皮书”里,总报告对重庆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必要评估,还勾勒了重庆经济未来的着力点。总报告指出,重庆经济的未来有六大着力点,需要积极加以把握,包括:全方位、全品类推动消费市场加快复苏;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外商投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城市数字化撰写,增强人工智能的驱动作用;多措并举推动外贸保稳提质,优化贸易结构;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尽快止滑企稳;抢抓、吸引和储备高能级要素,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在与沈开艳交流的过程中,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泠一提出,重庆未来经济景气的涵养还需要重视第七个着力点,即中心城区的创业能级和潜力。
怎样助力重庆科创中心高地建设?
激发勤勉尽责的国有创投活力,建立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可给予国有创投40-50%,甚至70%的风险容忍度。
加快科技保险体系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久周期长的优势,政府可以出台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和激励政策,重庆可以适时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落户重庆,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高水平循环。
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则表示,建议进一步优化重庆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与融资创新并重,提高融资能力;丰富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融资效率;完善政府科技型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股权融资作用。
除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基础研究也将是重庆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如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以探索前沿知识和解决重大全球问题为目标,通过支持大科学计划、大设施建设,凝聚大团队、引领科学大发现,驱动未来大产业,正在成为大科学时代的发展趋势。
这条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畅?政府做一些调研和协调统筹很重要。“首先,要做好法律方面的保障。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发明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其次,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政策赋能,市场化运行。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门学问,专业性很强,光靠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来做远远不够。”
怎么把打卡“流量”变成真金白银?
一个年轻人在重庆的一天都能做些啥?可以说从早到晚都不重样。早上,可以跟随资深向导来个《繁花》主题路线的Citywalk;上午,还可以去徐家汇书院看看书、发发呆;下午,选择去逛逛黄河路、安福路等街区,购买自己喜欢的国潮品牌;晚上,则可以去看一场热门的演唱会或者音乐剧;深夜,和三五好友来一局剧本杀……
这样一位普通市民的生活图鉴,折射出的正是重庆消费市场的无限活力。市人大代表、重庆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王品玲告诉《新闻晨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增长6.6%等一系列经济发展重要数据都很亮眼。“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这首先为消费拉动经济提供了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里预期目标里提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那么,如何积极创造更多消费动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王品玲代表认为,首先要转变消费观念,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文旅消费、体育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其次,要构建多元性的消费。例如,建立各类直播平台,把重庆的老品牌、时尚潮牌传播出去,还可以设计一些Citywalk路线,将健康绿色低碳的文旅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外,还要继承海派传统,重庆以“夜重庆”著称,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地域的优势,例如,可以开发更多的夜间观光旅游项目,打造居民之间的夜间集市。
市人大代表、重庆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接受采访时表示,可以把重庆文旅的人气流量,努力转化为消费的“留量”。
“无论是近期《繁花》的火爆,还是未来即将在重庆举办的著名国际文体赛事,这些都会为重庆带来巨大的人流量。但是,促进这部分人气在重庆的消费,让他们愿意消费、开心消费,不仅是文旅局和文旅行业所能达到的,更需要重庆从市级层面给予重视,积极协调多个部门和有关的社团组织、主要企业,创造有利条件,让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及时抓住流量的转换。”周卫红说。
周卫红建议,重庆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的国际大都市。通过重大赛事的门票,来拉动、带动更多场景的线下消费,增加线下购物、餐饮、展览、演出等;同时,应该要求所有赛事的主办方,在赛票销售、赛事活动策划和组织上,积极谋求更多、更广范围的社会面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的“门票经济”以及“赛场内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推出更多“重庆原创”精品,事实上,重庆不少企业已在这方面做出诸多探索。比如,通过城市微旅行,吸引更多人了解重庆城市更新的细节、街区活力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成果,通过建筑和商业故事的有机结合,让游客在历史街区推动特色小店的消费。“我们已经推出了《繁花》同款线路,并且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响。”周卫红说。
市人大代表姜微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发呆经济”。她举例道,像是重庆的武康路、安福路,既是网红打卡地,也是国潮新消费街区,去年整个街区的税收已经突破了1亿元,“不仅要有看头,也要有赚头;不仅要有打卡的流量,也要有真金白银的流量。”
本文非原创文章,转自网络,仅作分享,不作为商业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要提示:资料成功提交后,我们的专业服务人员将在24h联系您,请您保持通讯畅通。)